返回首页 登录 注册 购物车
关于我们 通知公告 服务指南 联系我们
植科头条频道
搜文章 敬请关注公众号
总站导航 AraShare PlantShare ExpShare 植科头条 学术讲堂 求职招聘 仪器设备 试剂耗材 技术服务 植科头条 科技新闻
陈惠哲:把更多科研成果落在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0-10-16 14:19:50


在黑龙江建三江宽阔的水稻田里,一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青年蹲守在田头,裤腿、鞋面沾着泥巴,他眯缝着眼睛,观察着前不久机插秧的长势,陌生人不明就里,往往会将他当成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却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陈惠哲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水稻高效栽培技术”团队首席科学家。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针对我国稻作技术转型需求,研发了一批水稻机械化种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技术创新、技术应用上取得了突出业绩,为我国水稻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稻农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潜心农业科研,服务生产一线


陈惠哲出生在浙江武义的小山村,“每每回忆起父辈们躬身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背影,我就感到身上责任很沉重。”很小的时候,陈惠哲萌生了要让农民种田不再有负担的梦想,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1989年9月他考取了浙江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专业,1993年毕业后来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稻作技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与农字有缘,一辈子离不开农业”。为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他先后在2004年和2010年攻读农学硕士和博士,师从朱德峰研究员,专业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从农村出来,以农业为中心,开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技术推广,为农业及农村服务,坚守至今已是27个春秋。



如何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不断研发出适应现代种植需求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虽然农业科研工作很苦很累,但他无怨无悔,他常常戴着草帽,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田间地头。“我以前都自己育秧,插秧,做田埂,数分蘖”,他指导研究生试验必须亲历亲为,需要从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提出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围绕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陈惠哲潜心钻研,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财政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5项。研发的一批技术入选农业主推技术,参与编写著作20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5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其中第一完成人发明专利4项,制订省部级农业标准5项。


创新栽培技术,促进转型升级


陈惠哲一直告诉自己和团队成员,研发的技术一定要适应产业发展,面向水稻生产,面向稻农需求,只有他们认可的成果才有意义,他也是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目标。

我国传统机插秧主要是水稻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存在着机插定量定位性差、漏秧率高、伤秧伤根严重、每丛苗数不均匀,及返青慢等问题,难以高产高效。在看到生产实际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后,陈惠哲和他的团队在钵苗抛秧基础上,结合毯苗机插,提出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的创新思路,并研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水稻钵形毯状秧盘。为加快试验进展,陈惠哲带领团队成员不停地开发新模具,不断地作者试验以求找到最合适的,为克服冬季杭州不能正常育秧的难题,2008年2月他孤身一人来到海南育秧,待秧苗成熟后,运回杭州时,怕托运毁坏秧苗,影响机插试验,他直接带着秧苗乘坐飞机,将绿油油的秧苗完好无损地送到杭州,为机插及钵形毯状秧盘定型提供试验材料,确保了那一年机插秧新技术现场观摩会的成功举办。如今,这项新技术在黑龙江、吉林等东北稻区大面积推广,大幅提高水稻机插产量和效益,该技术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年推广面积超3000万亩。



此外,针对超级稻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增产潜力难以发挥等问题,陈惠哲与团队成员集成创建了超级稻区域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促进超级稻品种应用,实现亩增产百斤增效百元的效果。针对传统一家一户育秧难的现状及现有水稻机插育秧方法存在出苗率低、不整齐及烂种烂芽死苗等问题,他们研发了水稻专用育秧基质、育秧配套装备及智能控温控湿系统,创建了水稻叠盘出苗“1+N”育供秧技术模式。“只要农民有需要,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研究,为他们解决问题!”陈惠哲总结道。


技术集成示范,助力乡村振兴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陈惠哲不忘初心,一直致力于助力科技扶贫,践行乡村振兴。



江苏省东海县是首批中国农业科学院4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当地水稻种植方式以直播为主,水稻直播要求生育期较短品种。以前东海优质稻品种欠缺,种植模式、栽培技术与已有的优质稻品种不配套等问题普遍存在,2019年,陈惠哲带领团队与中国农科院东海试验站、东海县农业农村局等合作,协助制订了东海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实施方案-粮食产业发展科技支撑方案,从全国引进了优质稻材料50余份,筛选出中秋香、嘉禾优5号、嘉优中科1号、稻花香等一批适合东海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东海县平明镇、张湾乡等建立示范基地,开展优质稻机械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有效地解决了因直播种植方式产生的问题,为种植稻米的农户带来了实惠。平明镇年年丰农场种粮大户刘守银高兴地算了一笔账:“严格按照专家规定的技术规程去做,今年不但产量增加了,价格也好,1公斤能卖到10块钱,比往年高了两块六。估算了一下,1亩水稻多挣了1000块以上。”在另一个示范点张湾乡营屯村了解到,这里种的“嘉优中科1号”,产量可达每亩900公斤,除去种子和移栽新增成本,也比普通水稻每亩新增收益400元。

东海的实践只是陈惠哲和他的团队践行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团队每年在浙江、黑龙江、江苏、江西等省建立水稻绿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20余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试验示范,将田头当课堂,与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面对面的互动交流,用朴实、简单的科普语言介绍实用技术,开展田间大课堂技术培训,每年针对农技人员、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技术培训40余次,培训技术员、种粮大户等4500余人次。



同时,陈惠哲团队还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新疆墨玉及黑龙江桦川、江西南昌、云南西双版纳等地,通过筛选适宜当地水稻生产技术、模式、装备等新成果,构建了一批生产适用的水稻绿色发展技术模式,并通过集成应用示范,帮助解决当地水稻生产瓶颈,提升稻作技术水平,为提高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把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在大地上是陈惠哲一直的追求,他因此也获得不少荣誉。他个人先后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第二届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水稻组专家。“科研成果能真正满足老百姓需求才是有价值的。”陈惠哲表示,未来希望可以研发更多的农民需要的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发展,让更多农民获益。




本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删除,谢谢!